欢迎您访问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处网站!

新闻信息

丁 艳 锋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科学研究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建设,南京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中心今天得以顺利落成,首先我代表南京农业大学和科学研究院向出席今天仪式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参加中心建设的科学家、行政人员、后勤服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心揭牌仪式,既是对生物信息学中心阶段性建设成果的总结,更主要的是为了表达南京农业大学推进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决心,向社会展示南京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的进展。

利用今天的机会,我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心建设的背景,二是中心建设的模式,三是对中心未来的希望。

一、生物信息学中心建设的背景

21世纪人类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诸多挑战,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科学家和社会各界都在采取行动,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

生命科学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解决人口、健康、粮食、能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都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内容作为战略重点。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在推进生物信息学研究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应该有更加杰出的表现。

南京农业大学提出了“1235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设首先应是一流学科的建设。2011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举办了“生物信息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生物信息学学术报告会”、“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组建战略性调研”等活动,为生物信息学中心的建设做了科学的论证和充分的准备,并将推进生物信息学学科建设写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5月,在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启动暨农学、生科名誉院长聘任仪式上,香港大学梁志清教授受聘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梁志清教授及其团队加盟南京农业大学,正式拉开了我校生物信息学中心建设的序幕。

二、生物信息学中心建设的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生物信息学学科建设采取“中心+平台”的建设模式。梁志清教授领衔的“生物信息学中心”作为核心部分,他的团队以及团队与校内各学院的现有相关研究力量合作,共同推进我校生物信息学的学科发展。同时,学校依托图书与信息中心建设了“生物信息云计算平台”,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和公共服务。

一年多来,梁志清教授及团队为生物信息学中心的建设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生物信息学中心的建设,体现了三个“新”。

一是新的科学前沿。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物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以定向细胞功能修饰和生物改良为目标、以DNA信息应用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来临。为此,学校希望生物信息学中心,能够紧跟世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前沿,并形成与农业领域紧密结合的特色。

二是新的运行机制。为促进我校生物信息学科尽快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学校在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以“团队引进”的方式、以“学科特区”的模式、以“合作共享”的理念,一方面重点推进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促进中心与各学院、中心与平台的对接。

三是新的科研条件。学校目前正面临着学科快速发展与空间资源紧缺的矛盾。在空间资源约束的特殊时期,学校决定在理科南楼拿出全新的空间资源,投入巨额资金、引进杰出人才,以全新的基础条件重点保障生物信息学中心的建设。这足以说明,南京农业大学对生物信息学科的发展充满期待。

三、对生物信息学中心未来的希望

到目前为止,中心的建设成效是令人满意的,但实验室建设的初步完成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我希望以今天的揭牌仪式为起点,中心能够尽快进入全面推进学术研究的时期,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为此,我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三点希望。

一是要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目前,生物信息学中心已开展了一定的国际合作,今后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通过与国际上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一流机构、一流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尽快达到或接近国际学科前沿,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为南京农业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二是要注重发挥辐射联动效应。南京农业大学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学者很多,但大多分散于各专业学院中,较难形成竞争合力。我希望生物信息学中心,在加强中心自身科学研究的同时,要在“合作共享、辐射联动”理念下,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有效的合作机制,促进相关学院的生物信息研究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心和中心外力量的联动。在此,我也希望各学院要积极主动地与梁志清团队开展合作,促进全校范围的生物信息研究团队的形成和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发挥示范性作用。梁志清教授及其团队,在生物信息学中心建设与管理方面,引进了不少香港大学及国际的先进理念,在模式上与我们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有诸多不同之处,他们更注重目标、效率与责任。我希望中心能及时总结经验,为我校其他实验室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提供示范引导作用。

最后,我要感谢梁志清教授、梁志清团队成员以及梁志清教授的家庭,为中心的前期建设所作出的贡献。感谢杨焕明院士对中心的鼓励与支持,感谢illumina公司和Roche(罗氏)公司对南京农业大学的信任与合作。预祝生物信息学中心的发展前景广阔、成果累累。

谢谢大家!